· 颈部: 绝对禁止任何可能压迫气管或颈动脉的捆绑。
· 关节内侧(如肘窝、膝窝): 神经和血管非常表浅。
· 手腕/脚踝神经点: 手腕有桡神经、尺神经,脚踝有腓总神经等,极易受压损伤。
· 腋窝: 臂丛神经位置。
· 腹部: 过紧可能影响呼吸。
手腕捆绑:
基础单腕/双腕捆绑: 使用单柱结等安全绳结将手腕绑在固定点(如头顶床架、背后椅背)或相互绑在一起(胸前、背后、腰后)。
安全要点: 捆绑位置应在腕骨以下(靠近手掌),避免压迫腕管神经;绳圈之间留出一指宽空隙;确保手指能活动自如并持续检查。
脚踝捆绑:
类似手腕捆绑,将脚踝固定在一起(并拢或分开)或固定在物体上(如床柱)。
安全要点: 捆绑位置在踝骨上方;避免压迫脚背(腓深神经)和脚踝外侧(腓浅神经);避免过度拉伸膝盖韧带。
肘部捆绑:
将上臂和前臂捆绑在一起,使肘关节弯曲固定(如双手反剪背后时绑住肘部)。
安全要点: 极其危险区域! 肘窝有重要神经血管束(臂动脉、正中神经等)。必须绕开肘窝,只在肘关节上下方(肌肉较多处)捆绑,且避免过紧。新手强烈不建议尝试。
膝部捆绑:
捆绑大腿和小腿,使膝关节弯曲固定(如跪姿)或并拢双腿。
安全要点: 绝对避开膝窝(腘窝,内有重要血管神经);只能在膝关节上方(大腿)和下方(小腿)肌肉丰厚处捆绑。
躯干捆绑:
胸部捆绑: 如“龟甲缚”的一部分,或简单的环绕胸腔。
安全要点: 绳子必须在肋骨下方(避开乳房组织,尤其敏感),绝对不能勒在胸腔软肋(剑突下方)或影响呼吸;女性需注意避开乳房周围的神经丛。
腰部捆绑: 通常是其他捆绑的辅助固定点。
全身捆绑:
结合多个部位,形成复杂的束缚效果(如经典的“龟甲缚”)。
安全要点: 复杂度高,风险叠加。只应在掌握各部位安全要点并有丰富经验后进行。务必留出活动空间,避免多点压迫,持续全面检查。
装饰性捆绑:
重点在于视觉美感而非强力拘束。绳路设计精巧,压力小,更多是心理束缚感和美学享受。如日式的“后手缚”(手腕背后捆绑的各种花式)。
拘束性捆绑:
主要目的是有效限制行动能力。通常更牢固,但同样需遵守安全原则。如将双手牢固反绑背后并连接到脚踝(“驷马攒蹄”),或固定在牢固家具上。
悬吊捆绑:
将身体部分或全部悬吊离地。这是风险最高的捆绑形式,需要极其专业的知识、技能和设备(专用吊点、承重装置、安全绳)。
安全要点: 绝对不建议新手尝试! 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绳师操作,确保所有负重结构(绳结、吊点、连接环)远超承受力;避免任何压迫点;有地面保护措施;全程密切监护;时间很短。任何不适需立即解除。
绳缚: 最传统和常见,灵活多变。需要学习专门的绳结技法(平结、单柱结、双柱结等)。
束缚带/袖套:
通常带快拆扣(如魔术贴、皮带扣)。优点是快速、相对安全、易于调节和释放。常用于手腕、脚踝、大腿的束缚。
手铐/脚镣:
金属或皮革制。金属铐容易压伤神经,需谨慎使用(最好内衬软垫)。务必有备用钥匙并放在手边。皮革制品相对舒适些。
胶带/保鲜膜:
可快速形成大面积包裹,但有皮肤刺激风险,且不易快速安全解除(仍需安全剪)。避免封口鼻。
其他: 皮带、布条、专用束缚装置(如刑架、束缚椅)等。
旋转桌缚
· 改造要点:桌面钻孔固定四肢伸展位
· 危险规避:转速≤5转/分,防眩晕呕吐
书架囚笼
· 改造要点:利用层板间隙固定手腕/脚踝
· 危险规避:加装海绵垫防刮伤